山东省商业航天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来源:卫星应用


商业航天作为极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它不仅推动了航天技术的民用化、产业化应用,还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山东省作为中国重要省份之一,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19年,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烟台海阳港附近海域成功实施我国首次海上发射试验,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海阳成为我国第五处火箭发射地,这一年是全省商业航天产业的重要起点。2020年11月,东方航天港总装的首发火箭——长征十一号遥九火箭出厂,正式拉开了在山东生产火箭的序幕。目前,山东省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政策条件和产业基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条,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商业航天发展作出了“山东贡献”。


一、产业政策赋能


近年来,商业航天作为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部分备受关注。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名”商业航天,明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定位为“新增长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商业航天。随着国家和多地政府政策密集发布,我国商业航天进程加速推进,发展势头更为迅猛。

山东省抢抓此次发展机遇,省市两级政府纷纷发布支持和引导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文件(表1)。

表1  山东省及部分市级商业航天政策


2024年1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力争到2030年,全省航空航天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更高水平的研发、制造、服务、应用体系。聚焦培育商业航天等新质生产力,通过区域差异化定位和协同布局,打造济南空天信息、青岛通用航空及卫星通信、烟台商业航天产业三大核心集聚区,通过实施“七大工程”全面打好商业航天总体战、攻坚战。


1.济青烟“三核引领”
济南空天信息产业核心集聚区,聚焦信息应用、火箭卫星研制、航空配套等领域,建设国家级空天信息创新高地、应用示范区和航空航天智造产业基地。从布局卫星星座(如齐鲁卫星)、空天信息大学、柔性化卫星总装制造基地突破,推动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等星座组网,打造空天信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施“管委会+公司”“基金+基地”联合招商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以资本导入产业,发挥国有资本引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商业航天领域。
青岛卫星通信产业核心集聚区,围绕航空整机制造、卫星互联网、空天动力装备等领域,建设国家先进航空发动机技术创新策源地、通用航空及卫星通信产业基地。结合青岛已有的工业基础,推动智能家电与空天技术融合,发展卫星通信产业,强化与央企合作,融入国家卫星互联网建设。
烟台商业航天产业核心集聚区,以海上发射为核心,发展星箭研发制造、航天高端配套、卫星数据中心及应用等领域,打造国际领先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建立东方航天港建设协调机制,出台土地、税收、研发补贴等政策,提供“保姆式”服务,依托东方航天港实现“出厂即发射”高效模式,保障海上发射任务,建设商业液体/固体火箭总装基地,布局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并探索“航天+文旅”新模式。

2.“七大工程”部署实施
坚持创新引领,前瞻布局。面向产业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推进战略科技力量、重大科技工程和关键技术攻关。山东省部署实施了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产业体系强链工程、东方航天港引领工程、园区载体集聚工程、开放融合发展工程、基础设施支撑工程、应用场景拓展工程七大工程。
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高端人才集聚、推进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强化航空航天领域实验室、科研院所、高校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积极创建国家空天信息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开展智能卫星柔性制造、空天先进探测材料与载荷等研究和应用。加快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建强省微纳卫星,聚力突破微纳卫星制造等领域。推进与省外航空航天领域高水平高校院所共建人才载体平台,积极招引航空航天产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科研院所、优势企业主动参与国家嫦娥工程、火星探测、子午工程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牵头承担航空航天领域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在产业体系强链方面,壮大发展航天装备产业,大力支持运载火箭及地面设备制造、卫星组网制造、航天零部件、加快发展空天新材料等产业。依托烟台东方航天港海上发射、航天高端配套、海工装备制造能力,强化新型火箭、海上发射支持系统研发。抢抓国家卫星互联网建设机遇,加速推动卫星星座、通信载荷、地面应用系统等全产业链开发。一体化创新布局“通导遥”“空天地海网”,推进齐鲁卫星、凌云卫星(AIRSAT)等星座组网。建设济钢防务卫星总装基地、青岛卫星通信产业基地、泰安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级微重力时间、水平、载荷等技术实验平台,发展卫星互联网用核心器件。
在东方航天港引领方面,高标准布局航天港建设,强化海上发射服务保障能力和航天综合配套能力。充分发挥省推进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建设协调机制作用,加强规划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海上发射保障和航天产业发展新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商业航天产业基地、空天信息产业园,打造国际一流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塑强航天港“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三大核心能力,完善园区、产业配套建设,建设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航天产业制造园区、航天产业配套园区、航天应用文旅园区等“一港三区”,创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生态。
在园区载体集聚方面,打造专业化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培育壮大航空航天骨干企业,谋划实施重大项目。聚焦空天高端制造链、空天信息应用链等发展重点,打造航空航天领域优势产业、重点项目集聚地。高水平建设济南空天信息产业园、烟台东方航天港产业园,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空天产业集聚区。加强与国家部委、央企集团对接,争取重大牵引性项目在鲁投资布局,形成“建设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格局。
在开放融合发展方面,拓展航空航天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家部委、央企、科研院所合作,服务和承担更多国家战略任务。开展国际化战略对接和多形式国际国内合作,鼓励外资、民营等资本来鲁投资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增强全球范围资源链接能力。
在基础设施支撑方面,完善空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航空航天创新创业、检验检测、试验测试等公共平台,完善专业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综合培训服务体系。整合省内现有星座资源和需求,统一星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空天数据资源池。完善全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加快推进全省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统一,建设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山东分中心、国家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北斗三号区域短报文通信应用服务平台,形成全天候、高精度、高并发、大容量的省级北斗时空数据综合服务体系。
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拓展航空航天技术应用,培育航空航天新兴消费集聚区。推动卫星应用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软硬件产业体系协同发展,构建跨产业、跨领域产业形态。适应消费升级新需求,围绕研学、旅游、运动、体验、短途运输等领域,丰富拓展航空航天消费新场景等。鼓励航天科普馆、空天信息科技馆等科普项目建设。
此外,在保障措施上,山东省通过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部门衔接协调,合力解决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全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落实、扶持政策制定和重大项目招商建设等工作。通过完善要素资源保障,建立省级航空航天重点项目库,将优质项目优先列入省级重点项目,强化人才、资金、土地、用能等方面要素保障,持续做好跟踪服务,并强化督导推进落实。


二、山东省商业航天发展现状



1.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
通过省市两级政府努力,“济青烟”三大核心集聚区以及周围地市均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作为省会城市的济南,以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分支机构)为引领,落实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发展机制,助力全市空天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济南实施了微厘空间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中科卫星凌云等多组星座计划,已全面完成商业航天“通导遥”三个重要领域全面布局。2024年5月,济南市印发了《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到2027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据统计,济南市已经引进了8家空天信息领域的科研机构,建设了空天信息山东实验室等154个创新平台,济钢集团、中科卫星、智星空间等空天信息产业企业83家,全产业链从业企业200余家,2024年营业收入突破250亿元。
烟台东方航天港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产业基础,已落地21个航空航天产业项目,总投资约271亿元,具备年产微纳卫星50颗、年总装火箭50发的能力,形成了集研发、制造、发射、应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截至2025年1月,东方航天港已成功保障我国海上发射任务15次,累计发射卫星89颗。东方航天港自启动以来,通过“园区+基金”等模式,成功吸引了一批科技创新能力顶尖商业航天企业和团队,如山东长征火箭、东方空间、星河动力、九天行歌等行业头部企业以及李德仁、龚健雅等国内顶尖院士团队。此外,该区范围内航空航天配套产业也在逐步发展,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钛金科技等一批航空航天龙头企业也提供了强大的配套支持。
在青岛上合航天产业园,时空道宇设立了全球中低速卫星通信运营总部,建成国内首个能承担星座测运控一体化任务的控制中心,国内首个支撑自有星座应用服务的大数据中心,以及山东省首条北斗三号系统产品柔性自动化SMT生产线。
在三大核心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下,省内其他地市也在发力。其中,泰安市与成都国星宇航合作建设的泰安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于2023年落户泰山区,规划建设具备年产100颗以上卫星的研发及测试基地,总占地110亩,总投资12亿元。2025年3月6日,深蓝航天完成B4轮融资,由泰安市泰山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旗下远望创投领投。其液体火箭发动机增材制造基地落户泰安市,预计年产发动机160台。

2.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山东省商业航天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以下从商业火箭和商业卫星两个方面描述。
山东省商业火箭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运载能力提升、发射模式创新方面。2024年初,由东方空间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在烟台海阳市附近海域发射升空,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运载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过去,四大航天发射场的商业发射频次不稳定,民营火箭企业对发射场地的需求却日益增长,山东省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启动以海上发射母港、火箭总装制造为龙头牵引关联产业高效集聚。目前,山东省初步具备常态化海上发射能力,可满足我国70%的商业卫星入轨发射需求,具备“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保障能力。
商业卫星技术创新涉及卫星研发制造、卫星组网及测控和空天数据与应用。目前,山东省拥有微厘空间低轨卫星系统、齐鲁卫星星座等。微厘空间低轨卫星系统采用高集成、低成本、网络化和模块化设计理念,可将三维空间导航的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级,具备空间环境数据采集、星间激光组网等功能。齐鲁卫星星座是国内首个采用“天基互联网+遥感小卫星”模式的星座,按照计划,齐鲁星座将在未来3~5年发展到20颗卫星,实现全球任意地点小时级重访和山东省全域月度全覆盖。以SAR卫星为主的AIRSAT星座于2024年12月发射了海哨一号卫星(AIRSAT-08),搭载了全时段光学相机,实现了光-SAR一体化昼夜协同观测。2025年3月17日,AIRSAT星座06、07星成功发射,均配置了多光谱相机载荷,能够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图像。

3.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山东省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在《规划》文件中将其列为关键任务。
东方航天港作为核心项目,已建成海上发射技术服务岗、坐井式火箭发射平台和空天飞行试验中心,拥有国内首艘专业化海上发射船“东方航天港号”,半潜式发射平台已于2024年竣工投用,具备了“冷热兼顾、固液兼容”的发射能力。航天港内建立了智算中心,已布局174个机柜,具备120PB超算能力和3PB存储能力,主要用于配套落地企业的大模型推理训练和卫星数据存储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的济钢集团将成为山东省首个柔性化、智能化卫星总装制造基地,一期项目建成投产以后具备年产2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二期建成后具备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202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核准批复济钢集团卫星总装基地项目,填补了山东省在该领域的空白。泰安寰宇航天旗下的乾堃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建造的1000吨级推力试车台是目前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较大的试车台,可进行各类低/常温液流试验、火箭增压输送冷流试验等。青岛拥有中国最东部的固定测控站——青岛航天测控站,担负着日常卫星测控和载人飞船测控、命令发布的重要使命。


三、山东省商业航天发展面临的挑战



1.产业链协同效应不足
尽管山东省在商业航天产业链条上已经做了较好的规划和布局,但在实际运转中,上下游企业的协作不够通畅。因此,首先在政府引领上应继续发力,引导链上企业间信息共享,推进山东省商业航天三大核心集聚区的联动。其次,山东省虽有东方航天港这样的重点项目作为支撑,但整个产业链的集群效应有待进一步发挥,需“抱团取暖”以形成更强大的区域竞争力。

2.关键技术攻关需持续加强
商业航天要实现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必须要靠技术创新。当前,卫星互联网建设带动商业航天运载火箭快速发展,国际市场对多样化发射需求日益增加,液体火箭在大推力和强可控性方面需求也随之增加。山东省要在全球商业航天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应提高卫星组网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加快建设大推力液体火箭产业,以应对更广泛的商业需求。此外,东方航天港的发射平台建在船上,对技术稳定性和安全保障要求极高,山东省应持续加强技术攻关并建立高效的运营管理体系。

3.成本控制和商业化运营压力大
商业航天的挑战在于“高效、安全、低成本”的平衡。山东省作为商业航天发射场,必须要在发射频次、测控体系、运输等环节优化流程以将成本降到最低,但目前来看,经验积累较少,不能快速形成规模效应。而且,商业航天作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在前期研发和建设上需投入巨大成本,但面临回报周期长、融资难的问题,所以仍需要加强政策引导,设立专项基金,创立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促进商业航天产业的良性循环。

4.区域竞争加剧,高端人才短缺
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已出台针对商业航天行动的政策,凭借其政策精准性占据了先机,培育了一些商业航天龙头企业,如:蓝箭航天、上海垣信、珠海航宇微。山东省虽提出了一系列支持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但政策细化程度和地方招商落地执行方面还有待提升。根据国内知名科技咨询机构泰伯智库“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榜单显示,排名前四的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四川,山东省仅入选2家。同时,商业航天是高精尖领域,需要大量具备航天工程、材料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山东省高端人才数量相对不足,因此,今后应围绕产业链发展加大人才引培力度,引进高层次产业创新团队,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力度。


四、结束语



纵观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山东省已经凸显了发展商业航天得天独厚的禀赋优势:黄渤海沿岸的区位优势为低成本海上发射提供了地理支撑,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传统工业积淀奠定了产业链协同基础,海洋经济与航天技术的跨界融合更催生了卫星遥感、海洋监测等特色应用场景。2025年是全球商业航天发展的关键年,山东省应时刻关注国内外发展态势,主动衔接国家航天战略,坚持统筹发展、区域协同,制定因地制宜发展商业航天的规划和政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在国内外“双循环”格局下,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乃至全球商业航天的进步贡献更为磅礴的“山东力量”。




【版权声明】:

本文图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IZun7hZ8EOCxU4_UwCi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