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芯”之路 (03)困境:为什么会被“卡脖子”?

来源:Me工程师


前言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梳理了生产芯片的整个工艺流程,可以看出造出一颗芯片有多么复杂和困难,尤其是生产最先进、最高端的芯片,目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完成。所以有一个说法:芯片产业是全球化最彻底的产业。

让人奇怪的是,既然已经如此全球化了,产业链上的所有国家和公司要相互配合相互依存,为什么还会有“卡脖子”的问题呢?人家封杀咱们,咱们自己干不行吗?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现状、动机、手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现状

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并不是所有芯片都被卡脖子了。军用芯片我们完全能够自主生产,基本满足所有的国防需求。因为其特点是定制化、批量小、价格不敏感,对运算速度也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需确保在极端条件、恶劣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民用领域的大部分中低端芯片,我们也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比如,热水器里监控水温的芯片,电子秤里测算重量的芯片,玩具里播放音乐的芯片,移动基站里传输信号的芯片……

    如图1所示,国际上通常以28纳米为分水岭,将芯片制造工艺划分为“先进制程”和“成熟制程”两个大类。物联网、电源管理、显示驱动、传感器等相关的芯片属于28纳米以上的成熟制程,我们都已经掌握了,没有必要卡脖子。据报道,中国大陆最大的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已经开始量产14纳米的芯片了,可以解决5G通信、高性能计算这些领域的应用需求,也就卡不住脖子了。


图 1 芯片的工艺难度等级

所以,被卡脖子的芯片主要属于那些28纳米以下(现在是14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尤其是手机、电脑、内存中的高端芯片。比如苹果手机的A系列芯片,华为手机的麒麟处理器,采用的都是5纳米以下工艺,既要求运算速度快、功耗低、功能全面,还要求良率高、性能参数稳定……我们目前搞不定,才被卡了脖子。

从芯片的整个产业链(图2)来看,我国最薄弱的环节还是在上游支撑行业。前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过两个备受关注的难点——设计芯片用到的EDA软件和加工芯片用到的光刻机——都在上游行业里。

EDA软件已经形成了新思(Synopsys)、铿腾(Cadence)和明岛(Mentor)三足鼎立的局面。前两家是美国企业,后一家是德国公司,它们共同把持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苹果、高通、英特尔、海思等芯片设计厂商都要向这三家采购软件和服务。

加工设备的市场集中度也非常高,前五大厂商(应用材料、阿斯麦、东京电子、泛林科技、科天半导体)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其中3家来自美国,2家来自荷兰与日本。

至于生产芯片用到的材料,比如晶圆裸片、光刻胶、各种靶材、封装基板、引线框架等等,大都被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所垄断。



图 2 芯片全产业链

芯片行业中有“一代设备、一代工艺、一代产品”的说法。可以说,越往上游走,技术难度越大,行业集中度越高。由于发展阶段的局限以及资金人才匮乏等原因,我们过去并没有给上游支撑产业应有的重视。即使现在一些芯片加工工厂的制造工艺已经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但设备和材料还是得依赖国外供应商。这不仅让欧美日韩企业赚取了大量超额利润,也使得我们在关键环节受制于人,被卡了脖子。

动机

这两年美国的疯狂打压,不只是因为5G技术,也不仅仅因为意识形态和贸易摩擦。从本质上讲,还是大国竞争的必然产物。就像小说里的“江湖”一样,每个帮会组织的前几号人物关系非常微妙,尤其是头号人物对二号人物,防范之严、忌惮之深,较之生死仇敌也毫不逊色。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二号人物的实力太接近,最有可能取头号人物而代之。

在上个世纪建交以后,由于综合国力相差很大(1980年中国GDP仅为美国的6%),所以中美关系相对良好。两国的产业结构也高度互补,美国技术先进且资本雄厚,中国劳动力丰富而成本很低。加上前有冷战、中有反恐、后有金融危机,美国需要与中国搁置争议,合作对抗威胁。

直至2015年前后,国际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中国的GDP超过了美国的1/2,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了,中国的科技研发投入也超过欧盟地区,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另一方面,中美暂时没有强大的共同敌人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和竞争就凸显了出来。

回想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就曾经对当时的第二大经济体——日本,进行过残酷的绞杀。在金融方面,美国于1985年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使得日元强制升值50%,出口竞争力下降,资金链断裂。接着,操纵大量热钱涌入日本房地产等虚拟经济,形成泡沫后又突然撤资,让日本陷入了长期衰退。

在科技方面,里根政府于1986年签署美日半导体协议,设置了多项限制,包括要求日本开放芯片市场,确保5年内让外国公司占据20%以上的市场份额。即便是日本把协议照单全收,几个月后美国政府仍然宣布日本违反了倾销条款,对日本芯片产品征收了100%的惩罚性关税。这个操作是不是有点眼熟?


图 3 中美日印四国GDP趋势

可见,美国真正忌惮的,是任何一个挑战其全球霸主地位的潜在势力,是任何一个威胁它在信息产业里牟取暴利的国家。哪怕像日本这样亲手扶植的小弟,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友,一旦威胁到自己的霸权,美国翻脸不认,照打不误。

所以说,不是谁都会被卡脖子的。只有那些发展到了足够高的水平,真的能够影响这个产业的资源分配的国家,才可能被卡脖子。今天中国面临了这个问题,恰恰说明咱们实力增强了,让他们害怕了,才这样不计后果地撕破脸皮。

手段

为了捍卫自己在信息领域的霸权地位,美国对中国的芯片产业疯狂打压。那么,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美国动用了哪些手段?它又为什么能这么嚣张跋扈?

既然属于高科技产业,首先肯定是拼技术。芯片技术早期的里程碑事件几乎都发生在美国,这种先发优势确立了其技术上的超然地位。从现状分析中不难看出,制造芯片的每一个核心环节都有美国的专利技术,是后来者完全绕不开的。想用这些专利就得向它付钱,而现在付钱也不给咱们用了。当然可以想办法另辟蹊径,但先发优势就在于已经把“低垂的果实”摘干净了,想绕开这些专利再有突破越来越难。

除了拼技术,美国还利用包括经济、军事、政治上的全球影响力,打出一套组合拳。比如这次对华为的无限追溯机制,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公司,只要用了哪怕一丁点的美国技术,就不能再跟华为合作了。不仅说明了美国技术确实遍及信息产业的每个角落,也展示了美国国家力量的强大——号令一出,各国各公司都不敢不从。


图 4 美国借口网络安全问题全面封杀华为

如果没有美国这样强大的全球影响力,光靠技术卡脖子是卡不住的。就像2019年7月,日本突然宣布加强向韩国的出口管制,其中就涉及芯片制造过程中必需的光刻胶和高纯度氟化氢两种材料。显然,日本也想在芯片产业上卡韩国(尤其是三星公司)的脖子。

不过,韩国一方面进行了政治斡旋,另一方面很快找到了替代品。因为无论韩国还是中国,都有公司能够生产类似的化学试剂,只是纯度要低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芯片的品质和良率)。但只要有替代品就能继续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不断改进技术,于是日本的封锁就被化解了。

这次行动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日本技术不强,而是光有技术手段还不够。在技术封锁的同时,还要动用国家力量召集其他各方一起下手,才有可能卡住别人的脖子。

结论

在本文中,我们着力理清了三个事实:一、不是所有芯片都被卡了脖子,主要是那些“先进制程”的高端芯片;二、不是谁都有资格被卡脖子的,你的综合国力的强大到足以撼动霸主的地位;三、不是谁都能够卡住别人的脖子,需要在各个领域展开激烈的对抗,将技术和非技术手段用到极致。

面对当前这么严峻的形势,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如何才能突破封锁?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下一篇文章,咱们继续讨论。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5MzM1NjY2Mg==&mid=2247484861&idx=1&sn=a8bc798da063b49633ec369184135cfe&chksm=c0315aa4f746d3b2414b93adab7ee7ed6bc83745407a7c60a91b0a6735edaf954c87f59397aa&scene=21#wechat_redirect